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东方明珠——上海,参加2003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受周济部长委托,我代表中国教育部向来自世界各国知名开放大学的校长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借此机会,向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和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同志们,向支持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古以来,中国的先哲们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想,正是对这一理想的追求,才创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灿烂辉煌。中国人对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更使人类的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使教育摆脱了口传心授的局限,为远程教育迈开了第一步。今天,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继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第三次对教育有着根本影响的技术革命。
我之所以说,信息技术的革命对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是因为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而言,更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的变革,也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的变革。也许更加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前景:就是在更大范围内让人们平等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短国家间、地域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和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使知识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更公平的分配,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想更接近现实。
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和措施。1993年启动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建设;1999年,中国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那时起,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02年,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互联网络,覆盖了全国主要的城市和高等院校;建立的远程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具备了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通过与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高速连接,从而形成了中国唯一的天网、地网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此外,近70%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园网;70%的高等院校设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信息化类专业的在校生近130万人;35所高等院校试办了示范性软件学院,以国际通行模式培养高水平、多类型、实用性软件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国实施了“校校通”工程,以多种形式把中小学同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连结了起来。
我要高兴地告诉大家的是,中国国务院在不久前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其中有一项重要决定,就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而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延伸到山区、高原、海岛和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争取在5-10年内,在所有的农村小学教学点设立教学光盘播放点,所有的农村小学设立卫星教学收视点,所有的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并使这些设施成为乡村多媒体教育/培训中心,以提高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这是一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具有长远影响的战略举措。
中国开放大学的发展也是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现在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经形成了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包括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覆盖全国的世界最大的远程教育体系之一,截至2003年秋,仅中央电大的注册学生就累计达到了150万人。广播电视大学为数以百万计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提高自我素质的机会,也为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最近几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在传输手段上实现了从卫星电视单向传输向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多媒体、双向交互的转变,形成了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与教学管理网络的“三网合一”的显著特色。同时,中国教育部还批准试办了67所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成为了现代开放大学的一支新军。
今天,中国的开放大学面临着新的使命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确定,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无疑将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到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15%,迈进了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校生超过1,600万人,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今后十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将以较快的速度,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达到35%以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必须坚持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其中开放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有人曾经总结过,开放大学的成功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政府的支持、较大规模产生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对质量的追求和有效的质量监管、以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正是开放大学的这些特点,使开放大学能够较好地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以开放、灵活的方式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中国教育部将大力支持开放大学的发展,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为综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平台,支持建立一个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开放大学体系,并努力促进传统大学与开放大学的结合,使开放大学能够充分利用传统大学积累的丰厚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开放大学的发展还有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有的是各国开放大学共有的,有的则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挑战,希望这次论坛能就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首先,开放大学如何解决整体性、统一性与开放性、多样化的矛盾。
科技革命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速,职业变迁成为社会常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这一切都决定了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新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对于传统大学,开放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开放大学可以将它的网络延伸到传统大学触及不到的地方,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课程,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课程,学术的和职业的课程,开放大学也可以以灵活的方式和时间提供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服务,从而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的开放教育。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开放性更意味着能够为更多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提供服务,能够为农村的青年提供更平等的教育机会,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适应从传统到现代的剧烈的社会变迁。
但是,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保持学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一方面是开放大学的巨大的办学规模和由此导致低成本和高效益;另一方面是开放大学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每一所开放大学都应当有它的独特的定位、比较优势和特点。把开放大学凝聚在一起的不是校园,而是其统一的品牌、整体性的发展规划,贯穿于所有课程的一致的教学思想和学术精神,并通过这些最终形成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这是维系开放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力量。
其次,开放大学如何既面向世界又植根于本土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信息化不是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才带来了信息的全球化。在“地球村”里,文化、科技交流的日益增多,同样需要更多的教育交流。邓小平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如何面向世界是今天中国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做出回答的问题。开放大学在这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为它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愿意积极推动开放大学的国际交流,鼓励中国的开放大学与国外的高等院校建立伙伴关系,发展基于课程、学术的研究、教师培训和招生等方面的合作。我们也支持中国的开放大学积极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优秀师资。
我深信,这种国际化的合作,决不意味各国开放大学的趋同。我想,这主要基于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对人类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的开放大学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也有利于开放大学的自身发展。第二个理由是,服务于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植根于城市和社区,是开放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中国,今天的开放大学,必须满足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过程中人们快速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需求。这是开放大学的活力之源,也是开放大学发展的动力之源。
第三,开放大学如何解决既要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地发挥适用传统技术效益的关系。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开放大学的发展。有了完善的邮政系统,就有了函授大学;有了广播电视,就有了广播电视大学;有了因特网,就有了网络大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开放大学发展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正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中应用先进技术的先锋。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成为了新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更使得开放大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宽带网络、卫星技术、无线通信、实时互联、虚拟现实技术和课件设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成为了与现实世界并行的虚拟空间,这意味着开放大学改变了过去的平面性、单向性和非实时性,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保留传统大学的优势,又比传统大学有更多的灵活性。当然,传统大学也处在信息技术的革命之中,校园网络和网络学院的发展就预示着传统大学正在具备开放大学的一些特点。
今天,在全世界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较发达的卫星技术和世界规模第一的无线通信市场,这为中国开放大学的新飞跃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确存在着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我们认为,首先,在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开放大学的同时,必须看到那些传统的技术手段对推动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要努力促进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如我国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就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技术手段。在一些地区,如我国的西部地区,卫星电视仍然比互联网实用。这不但意味着更低的成本,而且更宜于向当地的人们传播先进文化和技术。
第四,开放大学如何解决分散管理与不断提高质量的关系。
开放大学具有分散的特点,它既不是单校园的,也不是多校园的,而是由若干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节点连接起来的网络。大家都知道,知识管理和网络化的扁平管理是当代管理学科的两大研究热点。幸运的是,开放大学同这两个热点问题都有着直接的经验。我认为,那些知名开放大学的管理经验,甚至可以给那些正处在网络化过程的企业和其它机构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但这仍然是开放大学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如果我们仍然采用那些传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就可能面临巨大的管理风险和质量风险。我认为,我们既要面对分散和网络化的现实,又要保证统一的管理和质量,就必须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
首先,要建立与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形成针对开放大学的政府监管机制,使开放大学能够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坚持自己的发展特色。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使这一评估体系既能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衔接,又能够充分考虑开放大学的特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开放大学自身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形成教学与科研相长的机制,完善学校学术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并建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激励机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深信,今天的聚会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开放大学合作与发展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创新与合作”,开放大学的发展更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在一些领域共同进行新的探索。我祝愿与会的各开放大学的校长们能够在上海结下深厚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密切合作的关系,把开放大学的美好前景一步步变成现实,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实现全民教育和使一切事业上合格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
最后,我再一次代表中国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约翰·丹尼尔先生、阿布杜拉·罕先生对这次会议的极大关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的嘉宾并期待你们与中国的开放大学加强合作,同时感谢上海市教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开放大学为这次会议的筹备所作的努力。
衷心祝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