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彭坤明教授
一、理念支持
1、思维新起点
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并主动适应其变化,自觉地实现功能的扩张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也应当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原则。
中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开放起步的,但又是在中国经济开放并不充分的环境状态下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远程开放教育主要是为本土化经济发展服务的。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远程开放教育长期难以摆脱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经济正快速地进入充分的开放状态,经济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之一。远程开放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适应这一新的变化,自觉地调整发展战略尤其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步伐。这说明,经济全球化正在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构筑全新的发展平台,经济国际化正在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全新的发展环境。这将预示着远程开放教育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充分开放的经济环境状态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上,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战略将作出新的调整,其内涵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其特点将得以充分的体现。
2、人才新概念
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地说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
第一是经济层面:
(1)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及自觉的把握;
(2)对经济竞争规则的了解及有效的遵循;
(3)对不同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及充分的运用;
(4)对处于变化中的经济体制客观差异的认同及主动适应。
第二是技术层面:
(1)对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的及时了解以及有效的学习;
(2)对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消化及有效的应用;
(3)对产品质量国际化标准的认同及自觉的追求;
(4)知识产权意识的形成及自觉的保护。
第三是文化层面:
(1)对人类生活方式文明进程的了解与共同追求;
(2)对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特点(差异)的理解与选择;
(3)对多元价值文化体系的尊重与宽容;
(4)对“全球伦理”的认同与文化的自觉。
3、模式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
适应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人才概念的外延将最大限度地拓展,已不再仅仅指由传统高等教育所限定的狭义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世界的全体公民。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而首先是经济全球的条件。正是在这个定义上,经济全球化有效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既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现实基础,也赋予了学习型社会丰实的时代内涵。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环境状态下,教育将直接面向世界的全体公民,努力提高全球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由此建立起具有国际理念、全球视野、面向整个社会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一种全球性的开放教育。
(2)教育资源国际化整合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开放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有效的支持服务,而教学资源的建设直接受到教育开放程度的制约与影响。要建立适应于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教学资源的建设必将越过民族的界限,需要加大国际化整合的力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状态下,各国形成的教学资源,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状态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进行再度开发,根据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进行调整、充实。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国际性的整合,形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实现全球性的教学资源的互通、互补、共享,从而建立起全球化的教学资源与技术的国际合作。这不仅是全球化开放教育体系的现实基础,也是经济全球化得以推进的战略支点。
(3)网络技术的功能将进一步扩张
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高度开放性,教学资源整合的国际性,使教育的远程性特点得到更为鲜明的体现,也使现代网络技术手段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这进一步表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及手段与此要求及趋势将越来越远,网络教学无疑将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为有效乃至于成为主流的教学形式。它内在地要求建立起国际化的信息高速之路,形成全球化的网络体系,正像“商务通”在经济国际化运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样,全球化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教务通”,由此使教学资源服务及网络技术的“本土化平台”升级为“国际化平台”,同时使本土化、区域化平台改造成国际化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全球化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和网络教学体系。
二、基本构想
1、总体目标
(1)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状态下 ,人力资源配置将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国际化趋势。从狭义的层面讲,专业技术人才跨国界的流动不仅在数量上逐渐增多,空间上不断扩大;而从广义的层面上讲,各国公民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育的高度开放。所谓教育的高度开放,本质特征之一是教育的国际合作或者说是从文化层面的交流走向功能层面的联合,这就需要开辟有效的合作途径,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机制。有效的教育国际合作,不应当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而应当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其条件,是其支持体系,这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合作,其目的是通过国际性的联合行动,提高各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由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普遍性所决定,传统的乃至现存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教育国际合作的方式必须创新。在现实可能性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学习无限,使现代网络技术成为经济全球化环境状态下教育国际合作的最为有效的支持体系。因此,全球化平台上的教育国际合作,需要建立国际化的网络联盟。充分利用国际网络联盟实现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使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在教育的国际合作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同时也使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在这种国际合作中实现新的发展。
(3)国际化的网络联盟是各国教学网络的整体链接,而不应当只是一种虚拟链接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网络教育的协调器。因此,在操作或实务的层面上,必须有效地依托各国现有的网络教育体系,充分发掘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在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个巨型系统,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10多亿人口的超大的教学网络体系,而且其整体功能已得到良好的显现,为教育的国际合作创造了独特的优势条件,广播电视大学应当成为国际网络联盟的主要成员。
2、操作建议
作为远程教育国际合作的近期目标,建议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启动操作程序。
(1)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
远程开放教育的国际合作,需要建立起国际化的信息资源平台,以期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现阶段主要应该选择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经济文化领域的信息资源。就经济层面来说,主要包括:本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战略;企业制度及管理体制;市场特点及环境分析等等。就文化层面来说,主要包括:本国的道德文化体系及价值取向;经济伦理及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市场竞争的道德规范及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等等。只有首先通过这些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各国公民对不同经济体制的了解与适应,对多元价值文化体系的认同与尊重,从而形成全球性思维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理念,有效地提升经济全球化所需求的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是远程教育领域的信息资源。这里主要包括:本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及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措施;教学资源建设及有效支持的经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及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的标准及评价机制;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择等等。只有通过这些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才能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奠定现实的基础,也才能使远程开放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上体现高度的开放性。
(2)实施合作培训的证书制度
经济全球化对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不仅有效地推动着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同时进一步显示了全员培训的重要性。适应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远程开放教育必须自觉地把面向全社会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充分地体现了远程开放教育对象的广泛性,而且充分地体现出远程开放教育独特的功能。从广义的层面上讲,体现经济全球化要求及特征的各种经济文化信息资源,应当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为全社会所共享,或者说,有效的培训手段及方式是实现经济文化信息资源为各国公民所共享的主要途径之一。从狭义的层面上讲,经济全球化使跨国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不断增多,不仅包括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跨国界的流动,而且包括数量越来越多的各种劳务输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在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这些人员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仅仅利用传统的培训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各种全员性、广泛性,尤其是国际性培训的需要。远程教育体系以其网络空间的无限性等优势,必将成为全员性培训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远程开放教育体系也将成为全球化的培训体系,国际化的网络联盟也将成为国际化的网络培训联盟。因此,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形成两个共识或给予两个确认:第一是应当确认各国远程开放教育体系或者说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机构,是开展国际性合作培训的主要机构;第二是在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下,确认这些机构所颁发的各类培训证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使之成为各国公民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新型护照。
(3)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而且直接促进了各国经济结构的优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经济运行以及本土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这些变化内在地要求数量众多的应用型人才的支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练劳动者、经营管理者,经济运行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迅猛发展。因此,适应于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是教育的新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全球化直接催动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必须主动承担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广,尤其是需要直接面向企业、服务行业、基层与农村,远程开放教育体系以其自身的优势必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为重要的基地。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就其基本素质而言,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下的“知识+技能”结构,而同时必须具有人才新概念下的适应于经济国际化要求的素质特征,这就需要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国际合作,通过学分互认、毕业证书的联合颁发等措施和环节,实施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
3、现实基础
(1)进入新世纪,中国已正式成为世贸组织(WTO)的成员,经济国际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之一。在积极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以及国际竞争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正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产业结构正进行新一轮调整;市场环境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生活方式都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内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
(2)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经济发展国际化战略的需要,中国政府正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调整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远程开放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使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一起,共同构成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体系。在推进经济全球化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确立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重要的战略地位并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旨在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加速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全面提升数以亿计的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一个人口众多并加速走向开放的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启动于二十世纪末,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并由全国电大共同参与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在开放环境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创新性探索。运用全国电大的共同智慧,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取得了可贵的阶段性成果:①开放教育正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②教学网络已迅速覆盖到全国广大的城市、乡镇;③教学资源迅速积累,其支持服务的功能日益增强;④网络教学正逐步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⑤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正在形成;⑥适应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需要的教师、管理者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环境正在优化;等等。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状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向充分开放的中国经济,内在地要求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催动着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积极主动地与国际合作,并为开展这种国际合作提供了极其优化的宏观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开放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实验,使中国的远程开放教育不仅具备了参与国际合作的良好基础和基本条件,同时具备了有效地实施国际合作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上,远程教育将在国际合作中实现新的发展,共同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